第1079章 我已經全都算到了
第1079章 我已經全都算到了
常浩南拋出來的這張圖,再次讓現場安靜了下來。
不過,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畢竟,3D示意圖,終究也就是個示意圖。
本質上是為了說明原理。
連很多結構細節都被簡化掉了。
很快就能看明白。
相比于常規的渦扇發動機,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內外涵道之間增加了一個間冷涵道。
而回熱器,因為目的在于利用排氣余溫,因此設計位置則簡單很多。
直接裝在排氣錐后面即可。
當然,盡管常浩南在圖中把這一部分單獨畫了出來,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工程上肯定要和尾噴管內壁做結合處理。
否則作為一臺噴氣式發動機,在尾噴管里額外設計一個阻力結構就實在過于抽象了。
并且實際上,雖然還沒有量產型號,也不是渦扇發動機,但英美等國也在渦軸/渦槳發動機上面進行過增加回熱器的設計。
倒不是說常浩南一定會直接參考國外的經驗。
只是大家總歸有個基本概念。
主要問題在于間冷器。
在圖中,它只是被以一個“間冷器單元體”的模塊體現出來。
但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常浩南準備采用何種方案進行落實……
當話題從總體方案過渡到到具體技術問題的時候,與會眾人的發言熱積極性也逐漸提升了上來。
例如這次率先提問的,就是一名坐在會議室稍靠后位置的專家。
樊建仁,一名來自浙省大學的教授。
實際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并非航發,而是工程熱物理。
最開始之所以被請到這里,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基礎燃燒領域的泰斗岑院士恰好在國外考察,而氣固多相流動和基礎燃燒領域又實在找不出太多代表人物了。
本以為只是走個過場,沒成想會開到一半,突然就進入到了他的專業領域……
“常教授。”
樊建仁即便在提問的時候,手上記錄的動作也一樣沒停:
“像WR21,當然也包括我國QC300這樣的新一代燃氣輪機,都是將回熱器置于主結構之外,而間冷器主結構則分為內外兩部分,再利用乙二醇水溶液作為中間介質實現熱量從機上間冷器到機外間冷器的轉移。”
“但航空發動機,即便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可能對自重不太敏感,但使用環境還是決定了它無法在主結構以外安裝過于復雜的配件,而如果完全設計在發動機內部……”
說到這里,他稍微猶豫了一瞬間——
自己并非航發設計的專業人員,接下來的問題似乎有些外行質疑內行的意思。
而且還是質疑常浩南這樣一個有著傳奇經歷的內行。
但話都說到這了,也不可能半路停下。
“您在圖上留下的間冷涵道,似乎只能提供冷卻介質流動的空間,卻沒有給間冷器結構本身留出位置?”
樊建仁話音剛落,前面常浩南還在組織語言的功夫,就有其他人緊跟著發表了意見:
“其實,以客機和運輸機的特性而言,要在航發外部安裝部分間冷器也并非不可能……我的意思是,這些類型的飛機先天空間比較充裕,對氣動外形也沒有非常嚴苛的要求。”
說完之后,他或許是覺得說服力不夠,還特地補充了一句:
“而且這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渦扇20的推重比……”
畢竟只是立項審批的啟動儀式,因此現場還是帶著點技術研討的意思。
而最后這一點,也確實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
間冷器和回熱器再怎么設計精妙,總歸也是額外的死重。
而華夏的推重比標準又基本接近最為實誠的法標,因此這部分重量會全部加在分母上。
對于紙面性能來說顯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不過,在場也有不少人,當即就變了臉色。
主要是來自隔壁鎬飛集團正在旁聽的同志。
尤其梁紹修,更是臉都白了——
運9的方案設計已經持續了兩年時間,如今氣動設計已經基本完成,結構設計也進入了優化階段,基本算是尾聲。
只等著把PS90或者渦扇20插在早就留好的接口上就大功告成了。
現在和他們說要在航發外另設間冷回熱設備?
鬧呢?
但按照規定,他們只能算是客戶代表,在會場內的發言優先級并不算高。
貿然插嘴并非妙手。
因此,一時間內,梁紹修臉上的表情如同走馬燈一般閃過,十分精彩。
好在,臺上的常浩南并未思考太長時間。